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
Institute of Belt and Road &Global Development

安倍访华拉开中日关系改善序幕

 

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标志着中日两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地区重要国家,时隔七年开启了两国合作的新篇章。

回顾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年以来的历史过程,存在两个突出特点。

一方面,中日双方在国际社会的角色发生重大改变。在友好条约缔结之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国内百业待兴,相对地,日本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日本国内出现了“摆脱追从美国的外交”、“日本第一”的舆论热潮。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泡沫破裂,日本国内陷入了长期通缩的经济不景气。与此同时,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越走越宽。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至今,双方在GDP上的差距已经扩大到了约2.5倍。由此,中日之间在经济表现上的落差体现在国际关系层面的反映就是,中国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努力,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而日本外交依然难以摆脱具有冷战色彩的美日同盟模式。

另一方面,中日双方的经济关系交往密切,政治关系起伏不断。关于中日关系的诸多论断中,“政冷经热”往往是最多被提及的概念。2017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2972亿美元,同比增长9.9%,同年,赴日人数亦是历史最高,达到736万人。近来,日本政府开始寻求与中国在第三方市场的经济合作,正是建立在双方高度的经贸互惠关系之上。然而,中日政治关系是否就一定是“冷”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并非没有进行过友好的政治互动,只是难以做到持续健康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在历史、领土、台湾等敏感问题上不断反复,损害了中日之间的政治互信。此次中日关系改善的背景,恰是2012年日本无视领土争议,擅自推动钓鱼岛国有化,进而引发的两国关系长期冷淡。

双方应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上述背景下,以2014年中日首脑会谈为契机,日本政府逐渐在对华关系上展现积极姿态,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当前中日关系逐步回到正轨,面临改善发展的重要机遇。为此,中日双方可以在以下几点进行合作。

第一,双方要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今年9月12日,习近平主席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会面中,双方一致认为,中日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有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当前全球经济虽从金融危机中逐步复苏,但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导致全球经济治理赤字凸显,影响了全球供给链结构,阻碍了新技术传播,威胁全球经济稳定。

中日两国在维护自由、开放的世界经贸体系上拥有相近的利益和看法,双方可以在地区和全球层面开展有意义的合作,以实际行动反击贸易保护主义,包括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进程,以及在G20、WTO等全球多边会议中围绕当前全球经济体系改革开展有建设性的对话。同时,中日在各自的区域经贸战略上可以存在竞争,但要避免敌视,特别是在对于双方经济都十分重要的海洋航线及沿岸国家等第三方市场,中日两国能够也应该通过友好协商进行合作,树立经济多边主义的榜样。

中方市场和日方技术恰能形成优势互补

第二,双方要利用彼此经济互补性强的特点,发挥各自经济优势,开展互惠共赢的经贸合作。中日两国作为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经贸上的深入合作不仅对于区域经济有正面影响,对各自国内的经济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从日本方面看,少子化、老龄化社会所导致的内需不足和劳动力供应不足是日本当下最为重要的经济课题。从中国方面看,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向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发展转型所需要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在根本上需要中国走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但同时,应当对引进国外技术永远敞开大门。

从两国所面临的国内经济课题可以发现,中日双方各自的经济优势恰好是能够成为解决对方经济问题的一种可选方案,即日本依托中国这个庞大的投资和外需市场支撑经济增长,日本的先进技术则可以成为中国完成国内产业、制造业升级的外部助力。比如今年8月份,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与日本CHAdeMO协议会达成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领域合作意向,正是中方市场和日方技术形成的优势互补的产物。

恪守遵循四个政治文件,深化双方民间交流

第三,中日双方要始终恪守和遵循中日间四个政治文件,巩固政治基础,把握正确方向,建设性管控分歧。前文已述,日本方面在历史、领土、台湾等敏感问题上的反复,导致了中日政治关系始终无法走向互信。因此,为了确保中日关系继续朝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双方需要相向而行,尊重和理解对方的利益关切,通过建立常设性机制或者政治默契来解决矛盾和分歧。

第四,中日双方要深化中日民间交流合作,夯实两国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中日民间交往一直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但近年来,这种双向交往有朝向不对称关系发展的趋势,即中国民间愈发了解当代日本,日本民间却很少了解当代中国。一方面,普通日本民众受到部分日本及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舆论影响,始终对中国抱有负面印象。根据日本言论NPO的民意调查显示,约70%的受访者不愿意前往中国,而造访过中国的日本人大多都是“11年之前”。另一方面,中日政治关系的冷淡,使得愿意从事中国研究的日本学者越来越少,日本学界的中国研究逐渐被在日的外籍学者占据,日本本国学界可能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因此,中日两国政府有必要在大力推动双方的民间交流基础上,关注民间交往失衡的问题。从根本上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日本正视自身的对华宣传工作,引导民众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国,积极推动日本“知华派”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要大力加强对日公共外交,塑造对日友好的民间气氛,吸引更多日本民间人士来华。

综上所述,安倍此次访问中国揭开了中日关系改善的序幕,而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无疑将具有重大意义。从双边层面看,此次访问正值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缔结40周年,也是日本首相时隔七年再次正式访华,迈出了维护中日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从国际层面看,当今全球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日益受到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体系已成为牵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挑战。中日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地区重要国家,双边关系若是能够在遵循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精神基础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特别是深化经贸合作,将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经贸活动的稳步前行。

作者:周生升(华东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