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
Institute of Belt and Road &Global Development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与话语权”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与话语权”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政治学系副教授叶淑兰致辞。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陆钢作总结发言。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与话语权”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17ZDA318)子课题负责人叶淑兰汇报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与话语权提升策略”子课题项目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框架。叶淑兰表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与话语权的建设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为中国外交的新定位,是目前亟需加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哲学、传播学、语言学、计算机、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需要加强学科间对话,更有效地把外交话语转化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权。

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与话语权”展开了学术交流。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何明副主任、王子蕲副书记、易妍副教授、杨一帆副研究员以及政治学系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编辑部主任赵青海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陆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郑华教授分别作了第一阶段专题发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植荣教授主持第一专题的研讨。

郭树勇表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方案。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向国际社会阐述习近平外交思想时,我们要深入理解、全面理解,从比较中加深理解,从互鉴中提高认识。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个多维一体的理论体系,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思考和哲学气质,也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经验和集体智慧,还具有人类共同未来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属性。讲好中国故事,一个重要任务是讲好习近平外交思想。我们不能忽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学术界的共同体合作理论有相通之处;全球治理等一些概念也与世界其他理论有相联的地方;“一带一路”建设等实践平台与有的国际倡议有一定的相似性。既然“一带一路”讲究互联互通,文明互鉴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力求有所联通,从而为传播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创造更好条件,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国际关系与外交领域的理论自信。

赵青海认为,中国外交形象应是一个由内而外、立体多元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塑造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四个形象”。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国际公平正义、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于中国外交而言尤为重要。国家形象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相对聚焦的身份定位以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在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提升完善自己,对内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外在全球治理领域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各传播主体的综合文化素养,加强各机构、各行业之间的机制协调,强化受众本位意识,充分发挥图文与数据的说服力。国家形象的传播应采用更易为受众所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既要有中国特色,还要能融通中外,应区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媒体话语的使用,发挥专业主义精神,努力塑造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

陆钢提出,外交语言虽然要讲政治,也要讲美感,而且两者存在互动关系。外交语言的优雅性是塑造国家形象不可或缺的属性。外交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是映射国家形象的窗口。外交无小事就是基于外交领域的特殊性,因此,外交语言绝非小事,而外交语言的优雅性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外交场合越尖锐,外交语言优雅性的力量更能彰显。它不争一时之胜负,却以其感染力教化千千万万来自不同国度的民众。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大国,近代虽然硬实力衰落,但是它的文化魅力与语言智慧始终在不同朝代的外交官身上体现。这些外交官以自身的文化修养与语言优雅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尊严。这种对优雅性的追求也表现在外交语言的翻译上,通过语言的翻译,将优雅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广大受众,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中国外交的唯美形象。

郑华阐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并为世界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期开通后,向全球提供服务。以北斗为研究个案,探索提升中国高科技国际话语权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大力加强北斗产业化应用,将威望科技转化为全用途科技,在国内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外溢效应”推动北斗国际化;其次,积极参与太空全球治理,通过国际组织,如: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MSO)等,共同应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如:太空垃圾、太空武器化;最后,通过“倾听他者的声音”,了解国际社会对北斗发展的期待,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国际合作。总之,“打铁仍需自身硬”,北斗技术的成熟度、稳定性和北斗产业化发展的态势将直接影响北斗国际话语权提升的空间与速度。

中国外交形象与话语权

张植荣、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寿慧生研究员、叶淑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研究员陈拯作了第二阶段专题发言。郭树勇主持第二专题的研讨。

张植荣表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形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中国注重作为联合国“五常”的担当,坚持大小各国一律平等,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长臂管辖;二是坚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三是坚持天下为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四是坚持与不同国家建立新型平等政党关系。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寿慧生认为,在逆全球化浪潮和新冠肺炎疫情等背景下,世界再一次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而在这个历史节点中国的地位比以往更加凸显。过去,中国是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世界。如今,中国是通过参与世界来提升自我。在新时代,中国为全球发展和治理提供的最重要贡献是向世界显示,国家的发展可以有多种制度模式和路径选择;中西方应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争论,在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制度选择,鼓励各国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方式。在外交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中国的发展模式既有共通性也有特殊性,因此需要增进同理心与共情意识,在推进国际合作和加强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利”“理”“情”三个基石,在此基础上寻求与其他国家更多的合作交汇点,更好地增进中国的国际形象。

叶淑兰表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体现在独立、和平、负责的政治形象,开放、发展、共赢的经济形象以及文明、包容、公正的社会形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真诚、实在、重义的形象风格以及世界性、民族性、理论性、进步性的形象品质。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与话语权,需要深入探索外交形象的塑造机制、外交话语权的生成机制,加强外交形象与话语权的定性与定量评估,推动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强化多元、多层次话语主体沟通协调,促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陈拯认为,话语权竞争和规范争论过程中存在一个话语说服与话语压制的问题,这需要建构一套话语说辞,并选择良好的话语说辞策略。当前中国越来越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对各种国际规则的塑造中。中国开始主动参与、积极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在国际人权机构当中任职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是中国推动自身人权理念话语进入国际规范体系的较好平台,发展中国家是依靠力量,发展权是突破口,各种非官方力量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形象与话语权跨学科研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沈国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系主任、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何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王子蕲,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易妍,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研究员、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杨一帆作了第三阶段专题发言。《探索与争鸣》副编审杜运泉主持第三专题的研讨。

沈国麟表示,我们不但要重视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国形象,也要重视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上海外语频道做的三季《中国面临的挑战》纪录片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非常好的作品,在国外也获得了多个奖项。这个纪录片产生良好的效果在于其采取了建设性的叙事手法描绘了中国形象,不回避挑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并从普通中国人的视角以及自塑中的他塑等叙事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

何明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阿富汗和平进程和重建,并吸纳阿富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从而在阿富汗问题上有相应的国际话语体现。

王子蕲表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外交的领导核心,其在大国外交中呈现三个层面形象:一是坚强有力的国家领导核心形象;二是和而不同、生命力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百年大党形象;三是为人类命运而勇于担当的负责任政党形象。

易妍基于对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两位候选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辩论,探讨美国政治的框架化过程以及政治极化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她提出,在今天网络政治时代,西方民主制国家呈现出许多分裂的观点,这也提醒我们在国际话语建构和国家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须带入受众的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议题管理和传播。

杨一帆认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要重视对海外目标受众的细分,准确把握目标受众的心理因素。由于海外公众对中国媒体的偏见,导致媒体作为中国形象传播渠道的作用受限。因此,一方面需要非官方主体,包括学者、艺术工作者等,在中国形象传播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平衡集体叙事与个体叙事,以普通人的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陆钢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当今中国作为大国尤其需要重视话语权、话语软实力以及话语技巧的问题,需要有精准与精致的外交政策,还需要我们在对外交往中充分挖掘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他认为,只有把内部问题研究透彻,我们才能更好解决外部问题。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x/xshshj/xsnew/202105/t20210513_53332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