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
Institute of Belt and Road &Global Development

“南海与海上丝绸之路命运共同体研究”项目团队参加第二届广州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国际高端论坛暨专项学术年会

12月16日-17日,“第二届广州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国际高端论坛暨专项学术年会”在广州市南沙区召开。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政府、南沙区政府等相关领导,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广州)、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等500余人先后参加论坛及会议。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院士出席论坛并致辞,我院项目研究团队杜德斌教授、刘承良教授、王列辉教授、胡志丁研究员、赵欣副研究员、李春兰博士后、曲洋博士后等20余位师生参加会议。

1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偲院士首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南沙区常务副区长谢明、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龚建文、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广州市副市长王东、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院士相继出席论坛并致辞。随后秦大河院士、潘德炉院士主持论坛特邀报告。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宋君强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陈大可院士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科学家刘健先后作出报告。

16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召集并主持了“智慧海洋与综合利用”专项学术年会。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主要课题负责人杜德斌教授、效存德教授和屈建军教授,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湖北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朗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等近120人先后参加了会议。

秦大河院士首先介绍了会议主题。随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屈建军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杨晓帆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赵欣副研究员等15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汇报。

屈建军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广东省沙质海岸风沙危害与防治研究》。屈研究员首先从沙源、动力和下垫面状况三个方面分析了风沙成因,然后总结归纳了海岸风沙防治体系,并进一步指出新研制的HDPE新型材料具有耐老化、便于运输管理和施工的特性,是替代传统阻沙栅栏和固沙障的理想海岸新材料。

杨晓帆教授的汇报题目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南海岛礁区气候、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杨教授认为,目前急需深入研究变化情境下粤港澳大湾区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与过程。通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的分析与预估,揭示了南海及近岸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机制,并构建了南海岛礁区台风—海啸灾害应急阈值评价指标。

赵欣副研究员在《Towards sustainable small-scale fisherie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Hainan》的报告中从小型渔业的重要性、如何分析小型渔业发展、小型渔业的现状评估和小型渔业的转型路径四方面阐述了海南省小型渔业的发展困境、治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小型渔业的转型发展,必须立足于支持发展外海渔业、提升渔业价值和改善现有小型渔业三个方面。她认为,整体考虑渔业的生态、经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是小型渔业可持续发展转型中的重中之重。

最后,潘德炉院士对15位报告人的汇报做出点评总结。潘院士指出,年轻学者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智慧海洋与综合利用”的项目研究当中,并且研究内容应始终保持与“智慧海洋”的高度相关性,聚焦智慧,深化“智慧认知”。

17日上午,在秦大河院士、潘德炉院士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的仝金辉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列辉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王振亭研究员等14位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了汇报。

仝金辉博士的汇报题目为《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下的微观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仝博士指出海陆关键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迁移转化的生命带。他通过微流控实验、土柱控制实验和微塑料等污染物运移实验分析了非均质性对溶质反应性迁移的影响和微塑料在粤港澳大湾区海陆关键带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沉积物中的形态和分布。仝博士指出土壤介质的自身特征和控制条件导致溶质运移行为在不同土壤系统及土层深度之间发生明显变异,而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对微观反应性迁移及新型污染物的影响。

王列辉教授的报告题目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服务业网络格局研究》。王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航运服务业发展对于巩固与提升中国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王教授通过分析7种航运服务业在“海丝之路”沿线的网络特征发现,“海丝之路”沿线航运服务业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明显,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高端航运服务业往往受城市的历史、文化、语言、法律、制度等的影响较大,中低端航运服务业主要受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王振亭研究员的汇报题目为《礁灰岩的抗蚀性》。他通过磨蚀实验和压缩试验验证了腐蚀理论的可靠性,并基于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定义了具有压强量纲的抗性因子,用以定量描述岩石抵抗风水侵蚀的能力。王研究员指出,以珊瑚抗蚀因子为参考,西沙群岛石岛地表灰岩的抗风蚀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该研究结果将为南海岛礁防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随后,秦大河院士对各位学者的报告进行点评与总结。秦院士指出,应鼓励年轻学者积极参加课题任务,加强各单位间的交流合作,提高课题创新能力,促进成立青年学者委员会,为“智慧海洋与综合利用”研究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最后,论坛闭幕式由张偲院士主持。秦大河院士、潘德炉院士主持青年学者优秀报告颁奖仪式。至此,本次论坛暨学术年会顺利结束。

此外,专项六共展示21个展板报告,项目1贡献12个,其中,北师师范大学团队8个,华东师范大学团队3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1个。

此次论坛暨专项学术年会促使“南海和大湾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及管制研究”项目研究团队对其他项目团队的研究进展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把握。经过两天的报告学习,研究团队深刻认识到在项目的开展中要积极与其他项目团队进行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于多学科、跨领域的相互合作,确保南海项目的顺利推进。研究团队今后将进一步推动“南海和大湾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及管制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为南海战略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科研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