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
Institute of Belt and Road &Global Development

刘卫东研究员做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 ——谈“一带一路”的建设模式

2020101419:00,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准时开讲。在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胡志丁研究员的邀请下,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卫东研究员做了题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模式》的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以中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国外形势为背景,从制度和文化的视角思考“一带一路”建设模式,通过分析中老铁路建设、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建设等多个实际案例,总结归纳出“一带一路”相关的一般性理论知识,并提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刘卫东研究员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阐明了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特殊意义;接着回顾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进展,厘清了“一带一路”的空间范围界定、项目中的金融资源等相关概念;指出国内外学者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存在的巨大差异,指出国外学者主要关心“一带一路”建设对地缘格局、生态环境和贸易格局的影响,以及伴随“一带一路”建设出现的新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新的投融资模式以及相关的债务问题,这也凸显了中外学术交流的必要性。最后刘老师结合团队的调研经验,采用投融资结构和中方参与经营程度、技术/项目的“破坏性”以及地域嵌入的深度和广度等多种测度指标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进行分类,并借鉴经济地理学的制度和文化转向视角来理解“一带一路”建设模式,强调了案例研究的重要性。

注:图片来源于线上讲座

围绕着刘卫东研究员的精彩报告,与会师生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王丰龙老师、广州大学的安宁老师、天津师范大学的王淑芳老师、中科院青藏所的黄宇博士后、青海师范大学的叶帅博士生、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涛博士生等多位学者就“一带一路”建设的初衷与内涵、不同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侧重、不同国家的治理结构差异导致的项目风险、不健康文化带来的挑战等话题与刘老师进行了探讨。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在2个多小时内呈现了一场关于“一带一路”的学术盛宴,获得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最后会议在刘老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亲切寄语中圆满落下帷幕。

撰稿:张喆

审核:滕堂伟